《芳华》咋样,得看你从谁的视角去代入。
萧穗子的出身在那片子里的文工团来讲,说不上好,可也不算差,算是中等水平吧。
所以呢,萧穗子对片子里的男女主人公何小萍和刘峰,态度是挺同情的,不过她没跟他们站一块儿,而是小心翼翼地和他们保持着距离。
在她看来,那些司令、军长的孩子,大体上给她的感觉也是不太好的,她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的。
在片子前半段那狂欢的部分,正值青春飞扬之际,何小萍和刘峰都处于很靠边的位置,遭到排挤,受到侮辱。
他们在这儿本来就是少数派,其他人的出身都比他们好、比他们高,他俩呢,一个是不咋地的右派的闺女,另一个是底层的人。
所以那些狂欢是那些出身比何小萍和刘峰高的人的,跟何小萍和刘峰没关系。
就连身体方面,开头特别显眼的大熊、长腿,何小萍压根儿都没有。
就是说,他俩跟其他人的差别是身体上的,是从身体方面就存在的,属于物理性的那种。
真到战争来了的时候,最后被弄去战场的是他俩,其他人都找不着影了。
当然,不是讲其他人代表的那个群体全都躲开了,咱后来都晓得不少开国将领的后代子女去了战场,还有人牺牲了呢,多数人的表现还是蛮不错的。
是从战场上下来后,差距才开始冒出来的。
刘峰在战场上丢了条胳膊,落下残疾,虽说他是战斗英雄,可没拿到更多奖励,还是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,又回到底层了。
刘峰又露面时,在蹬三轮车呢,结果车让警察给扣了,闹起来的时候,假肢都给弄掉了。
别讲这个情节假,实际上它挺真的。
这场战争持续挺久,出了不少战斗英雄,可多数战斗英雄往后的日子挺平常的,就是过着普通人的日子,平常到连他们的孩子都未必清楚他们是战斗英雄。
有些人进了国企,可后来国企改革,工人大批下岗,这些人也跟着下岗了。
那另外一些人,在这个片子里没去战场的那些人,他们往后的日子过得好多了,顺顺当当的。
萧穗子家庭条件普通,不过学习挺好,去了国外,当上了女作家。
战友里条件最好的一男一女成了两口子,在海南刚开始大力搞开发那阵儿,弄起了房地产开发。
那时候啥样的人能做房地产,大伙心里都明白。
好多人呢,就像《高山下的花环》中的赵蒙生,一般不会像刘峰那样。
就算他们想行,他们的本事也不行。
他们父母能给他们谋划更好的出路呢,所以这样。
他们中有的人在部队里不断晋升,有的人去了别的领域成了厉害人物,都不会混得不好。
但战争对刘峰和何小萍的影响,那是一辈子都没法变的。
就算没那战争,他们或许也得在社会底层艰难过活。
但战争对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冲击,后面很难消除。
片子里,刘峰老是拎着那种一看就知道很便宜的白酒,去烈士陵园给牺牲的战友扫墓,何小萍也会去那儿。
那其他人咋样呢?萧穗子去不去啊?还有那些人去不去呢?咱不清楚。也许去了,也许没去。
可对于刘峰和何小萍而言,战争来不来,啥时候来,他们一概不知,只能被动地承受命运安排。
他们去烈士陵园探望的那些烈士,好多都跟他们的出身差不多。
刘峰到烈士陵园祭奠他的战友们,这其实也是在抚慰他自己的伤痛。
那些之后顺风顺水、一路高升的人,没必要干这个,他们忙得很,没那闲工夫。
好比《唐山大地震》,它说的并非地震本身,而是处在地震中的人,还有地震给幸存者往后生活带来的影响,说到底也是在抚慰伤痛。
所以啊,我始终认为,好多人实际上没弄明白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。
《高山下的花环》讲的主要是赵蒙生的成长,是他如何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一个成熟之人的过程。
他们得在大风大浪里长大,那代价就是像靳开来这样的人得牺牲掉。
《高山下的花环》那时候能通过审核,不单单是环境相对宽松些,更关键的是它的主题立意特别高。
它真正想表示的是:跟爸爸妈妈报告,我们都准备好了,你们能放心把事儿交给我们啦!
相较而言,《芳华》挺含糊的,站位也不行,是典型的那种逍遥派的视角。
要是啥时候能从刘峰的视角讲讲这场战争里的他们,还有这对他们往后生活产生的影响北京亿海扬天科技有限公司,那可能就更好了。